第1期:《吉林农大报》
吉林农业大学:第1期:《吉林农大报》
  •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肩负起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摘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肩负起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同志们: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省委省政府对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高度重视,就学习贯彻这次大会精神做了安排部署。这次干部培训班,我就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这个专题,谈一下学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简要介绍大会召开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二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三是如何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一、充分认识全国教育大会召开的重大意义全国教育大会是贯彻落实十九大部署,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第一步战略部署全局中的重大举措。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这次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这次大会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强调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第二,从党的教育理论创新层面看:这次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把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概括为“九个坚持”。这“九个坚持”来之不易,是指导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第三,从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层面看:大会分析了“大而不强”的现状,以及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明确了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工作要求、保证措施,不仅坚定了走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发展道路的信心,也吹响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进军号。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二、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集中阐述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等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五个重大问题,涉及到教育战略地位、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基础工作、教育的根本动力、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重点是深入理解、切实把握好“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一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按照中央的要求,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体现在把握办学方向、管好干部人才、推进改革发展的实际工作中,使学校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按照“六个下功夫”的具体要求,大力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素质教育真正具体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三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我们要着眼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国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之中,科学谋划、抢抓机遇,发挥所长、主动对接,补齐短板、寻求突破。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原则。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五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坚定自信。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原则,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建设进程。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七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的要求,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现代化。八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要把大学办学各项职能作用的发挥,主动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目标、大战略进行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针对性、适应性,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九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作用。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按照习近平先后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 “四有好老师” “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期望和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有大的心胸格局,自觉提高理论修养,坚守气节,有仁爱之心,严格自尊自律,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和部署,涉及到教育的战略定位、方向目标、基础工作、根本动力和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论断是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最鲜明的方向是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最关键的措施是完善评价机制、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现代化;最根本的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治性、战略性,是指导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三、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首要任务。这次大会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全面部署,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交大会讨论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宏伟蓝图具体细化为未来5年的具体行动,部署了十大重点任务。中央就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强调了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抓好薄弱环节、努力完善保障条件五个方面的问题。这五个方面的指导性意见,要贯彻落实到我们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抓好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我们还要注重结合高校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和吉林省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和特点,立足我们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改革发展实际,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努力寻求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这里,我突出强调以下几点。概括起来,就是要讲政治、谋大局、促改革、固根本、强基础。1.讲政治。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来抓好工作落实。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抓落实就是抓政治建设。要在高政治站位中强化责任落实、提升抓落实的本领、增强抓落实的自律。讲政治是具体的,它集中体现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要把这一要求贯穿体现到我们办学治校各个方面和全过程。2.谋大局。就是要把学校的改革发展置于全国和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上来思考和谋划,抓好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一是要善于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围绕“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加强政策研究,搞好工作对接;注意抢抓机遇,争取更多资源;营造发展空间,加快发展自己。二是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东北振兴、特别是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的大趋势,把握了国家和省里的规划、政策和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及时跟进。立足于学校的涉农学科和科研的优势,搞好资源整合和工作对接,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做实做出成效。三是要把握好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有(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二版)关政策走向,加强工作上的协调与沟通,做好前期相关工作的各项准备,积极化解有些历史遗留问题。3.促改革。就是要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落实好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学校综合改革。2018年学校启动综合改革工作,在教育厅的支持下,率先实施了大类招生改革,提升了生源质量,同时也带动了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改革了职称评聘制度,提升了职称评审的门槛和标准;深入推进了干部人事改革,在消化解决干部超职数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打开了干部成长进步的空间,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出台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大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启动了机关和后勤部门合编定岗工作,精减了部分科级机构及其富余人员;下决心解决了后勤服务人员合法用工问题,消除了学校发展的一大隐患。省教育厅李晓杰厅长在作辅导报告中也提出全省教育要启动实施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大类招生改革试点、教育放管服改革试点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这四项改革试点是我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改革精神具体措施。我们要抢抓机遇,积极搞好对接,深入推进学校的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努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难题,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推进学校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深化改革决心和信心。二是加强政策研究和相关论证,增强改革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搞好工作衔接,落实好配套的措施。四是要搞好相应的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4.固根本。就是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着眼“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坚持不懈地抓好“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立德树人不是抽象的。一是要理解好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主要是理解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育并举”“六个下功夫”的思想和要求。这其中,有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把“劳”纳入全面发展要求,丰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二是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这是孙春兰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的一个问题。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要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也必须从创新理念开始。三是要构建拓展科学的育人体系。要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大力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5.强基础。就是要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的基础工作,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按照习近平先后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办学的基础在人,强校的基础也在人。教育厅长李晓杰在宣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时提出,吉林省将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程、高等教育师资提升计划、职业教育师资提升计划。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要关注省里的相关计划,及时跟进,加强沟通,做好准备,设计课题,打造品牌,有针对性地规划和开展好师德师风、能力提升的教育培训工作。学校不是衙门,官本位最要不得。农业大学也不是农村大学,不适应高水平农业大学发展要求的狭隘心理和不良习气也要不得。人们常讲吉林农大很大。农大之大在哪里?我想,农大不仅在地盘大,还要体现在农大人的心胸大、格局大、眼界大、志向大、定力大、爱心大。我们也常讲,吉林农大很美。农大之美在哪里?我想,它不仅在校园的自然生态美,更重要的是农大人的心灵美、素质美,在农大的文化、风气、师生员工成长成才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工作生态的美。也有人品评说,吉林农大实力在省属高校中实力比较强,是个好学校。农大之强在哪里?我想,农大之强不仅在学科专业、科研平台,还在于农大人的队伍整体素质比较强,有比较强的教师队伍、学工队伍、干部队伍和服务队伍。如果全校上下这三个问题都能真正想透了,身心放得开,才能有新的超越,有更大的作为,我们建校七十周年立下百年奋斗目标才会早日实现。

  • 解放思想 凝心聚力
    以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2019年春季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摘要:同志们: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部分。一是2018年取得的主要成绩;二是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三是解放思想与深化改革;四是2019年主要工作。第一部分:2018年取得的主要成绩2018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奋斗,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成功举办70周年校庆我们在校庆工作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收获:(一)汇聚了吉农力量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全情投入。设立了教育基金会,改选了新一届校友理事会,成立了海内外47个校友分会。(二)扩大了吉农影响开展学术校庆,举办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创新创业论坛、植保科技发展高峰论坛等高端学术论坛。包括23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展示了吉农形象确定了“固本开新  砥砺前行”的主题,创作了校庆标识,撰写了校史和院史,落成了校训石,建设了校史馆,制作了底蕴深厚的宣传片和宣传册,打造了一台内涵丰富、精彩纷呈的校庆晚会。(四)启航了吉农梦想提出了“到建校100年时,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吉农梦想扬帆起航。二、以大类招生培养改革推动一流本科建设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学校的教育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招生、学生管理与服务等都需要围绕大类招生培养做出变革与调整。(一)改革顺利推进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旅游管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2个专业的调整。通过举办校园开放日、制作招生宣传片等形式创新招生宣传模式。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吉林省理科一志愿录取最低分高出分数线14分,文科高出分数线28分。(二)立德树人展现新气象建成集事务办理、咨询服务和综合素质拓展于一体的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平台——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获批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3门课程荣获省学科育人示范课程。深入开展“学习筑梦”活动。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加强师德师风和考风考纪建设,教风、学风有了明显转变。(三)一流本科教育全面起航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树立“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创新为源、改革为策;教师为基、质量为要;发展为主、育人为根”的本科教育工作理念。陈光教授主持的《地方农业院校“双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省级教育成果奖11项,一等2项,二等6项,三等3项。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15个。9人成为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8人,入选人数创我校历史新高,位居吉林省省属高校首位。经教育部备案,在全国率先成立国际足球教育学院。获得2018吉林省“青年大学习”大学生辩论赛冠军。代表中国国家队在第六届亚洲定向越野锦标赛中夺得1银1铜及1个第六名。三、以质量提升改革推进研究生、国际学生教育(一) 研究生教育改革博士招生选拔机制,年招生首次突破100人,研究生整体生源质量实现新提升。实施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和招生资格双向动态管理,大幅提高业绩标准,增选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67人。依托国家平台改革论文评审方式,研究生学术能力及水平不断提高。(二) 国际学生教育独立设置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启动国家留学生教育质量认证工作,推动国际学生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趋同培养模式,构建覆盖国际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制度体系。获批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国际学生招生人数同比去年增长30%。四、以人才建设机制改革推动学科建设(一)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首次获批农业绿色发展吉林省院士工作站。全职引进植物保护、中药、生物、园艺等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建立师资博士后人才选用机制。(二) 全力培育青年骨干制定吉农学者奖励办法。持续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政策。实施公开招聘优秀博士人员奖励政策,首批14人。获批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青骨项目,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全年获批赴国外访学教师人数首次突破30人。(三)提高相关条件标准提高公开招聘条件,确保招聘质量。提高职称评聘条件,改革职称评聘办法。提高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遴选标准,遴选新一轮学科带头人14名,专业负责人13名。(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着力打造“高峰”学科,成立植物保护学院。着力打造“高原”学科群,新增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总量达到9个。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3个,其中“一流学科A类”2个、“一流学科B类”4个、“优势特色学科A类”2个、“优势特色学科B类”5个。五、以科技管理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一)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制定(修订)实施了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激发科研队伍活力,学校综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持续提升。(二) 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首次独立获批承建“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获批立项建设“秸秆高值化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育种取得新突破3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实现国审品种零的突破。1个大豆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绩作为吉林省唯一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年累计转让科技成果35项,合同金额1255万元,荣获省政府首批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单位)。(五)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取得新收获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六)科技期刊建设取得新发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荣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佳期刊”,《经济动物学报》《菌物研究》荣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七)社会服务能力取得新提升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成立全省首家吉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多项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纳。精准扶贫对接的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实现整村脱贫,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全省教育系统唯一代表荣获2018年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精准扶贫工作被教育部评为“省属高校精准扶贫20大典型项目”。六、以国际农业科教机制创新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在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 “南南合作”等重大外交战略中,加快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学校成为“‘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首批十所理事成员单位,“绿色非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联盟成员单位。七、以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办学效益(一)完成科级机构调整核减科级机构18个,核减正科级职数20个。调整后,核定全校科级机构97个,科级秘书岗位26个;核定正科级职数123个,副科级职数46个。机构责权进一步明晰。(二)完成工勤岗位核定核减全校工勤岗位154个,解聘退休返聘人员98人。与全校269名临时用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多年来长期在学校工作,且符合补缴保险条件的144名临时用工补缴了社会保险,彻底破解了多年来学校想要完成却未能完成的工作难题。(三)推进管理工作改革完成公务用车改革。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八、维护学校权益,持续改善民生棚户区改造取得重要进展,新建(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二版)校医院投入使用,完成水产养殖基地(蓝湖)改造工程,改善离退休老同志活动场地条件,加大患重大疾病教职工帮扶力度,重视教职工子女的基础教育问题。第二部分: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本科教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需要采取坚强有力的措施推动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着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全面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中国特色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我省出台的《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有20所左右省属高校进入国内同类高水平大学行列。高水平建设150个优势学科、50个新兴交叉学科和200个高水平专业(群),其中20个左右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5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际权威机构排名前列或进入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的前 20 % 。另外,国家和省政府还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和吉林省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从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来看,高校的改革发展充满机遇,我们要审时度势,充分认清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形势。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第三部分:解放思想与深化改革随着高等教育形势和任务的深刻变化,学校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显现,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没有出路,单项和局部的改革已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大力推进综合改革,加强综合治理,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才能全面加快学校的发展步伐。一、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工作,然而,大学人才培养要靠科学研究来支撑。大学教师不能把教学和科研截然分开,既要以良好的科研成就提高教学质量,又要用高质量的教学推升科研水平。教学是高校的生命,是立校之本;科研是高校的灵魂,是强校之基。因此,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坚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高校要呈现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的发展态势,教学与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良性循环、共同发展。我们要迎头赶上,必须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均衡发展模式。(二)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高层次人才队伍作为大学理念的坚守者和办学目标的实践者,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主体。外引和内培,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学校相继出台《吉林农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吉林农业大学引进优秀博士管理办法(试行)》。在加大人才外引力度的同时,不断强化内部人才培育体系建设。通过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开展国外访学及境外研修、国内访学及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及教学沙龙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大内部人才培育力度。学校外引与内培并举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必将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顶天立地”搞科研。既要做基础、追前沿,又要做应用、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合理的科学研究体系,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才能实现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当鼓励更多教师致力于基础研究。(四)开源与节流的关系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力保障。目前,学校资金来源高度依赖财政拨款的“输血投入”,自主创收的“造血能力”严重不足,节支增效意识不强,全面开源节流迫在眉睫。学校要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一方面要广开收入来源,积极争取财政收入、社会捐赠、校企合作、科技转化,建立增收鼓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坚决确保重点支出,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倡节支降耗、控本增效,突出预算刚性和硬约束力,确保事业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问题,要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上下功夫;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突破惯性思维,直面存在问题,破解改革难局;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抓好制约学校发展的中心问题;要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努力夯实群众基础;要坚持统筹兼顾,做到深化改革和常规工作的紧密结合。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学校将于今年出台《吉林农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具体改革措施的子方案,对学校的综合改革做出全面部署,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进一步明确“改什么,怎么改”,着重围绕七个方面进行。(一)学科建设奋力登峰我们要抓住龙头,全面推进学科建设。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强学科发展顶层设计,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优势特色,为人才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明确院长、学科带头人工作职责,加强内培外引,打造高端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及高端人才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园艺、农业工程等学科建设,争取进入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行列。实施差别化管理,建立高峰学科、高原学科、攀登学科、培育学科等学科建设梯次,重点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制定校内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管理考核和建设指导。经过努力,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高峰学科要拔出高度,加快追赶“一流”步伐;高原学科要培植厚度,加快形成优势特色,培育新的增长点;非农学科要体现溶度,加快与传统优势学科相融合,发挥支撑作用,找准自身发展路径。(二)人才培养全面革新继续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做好专业分流工作。引入专业淘汰机制,推动专业间良性竞争。进一步突出以本为本,构建一流课程体系和课程群。建立新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工作量结构,实行教师工作量分级分型管理。成立校院共管(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形成功能依次递进的阶梯式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教学成果奖培育,打造核心课题群。成立学生教育管理指导委员会,实施学生工作大部制改革。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计划。继续推进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和招生资格双向管理,强化和完善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施教学工作量改革。调整工作量结构;降低教学工作量标准,实行教师工作量分级分型管理;实施超课时酬金标准差异化管理;提高超课时酬金标准。(三)科研能力全面提升目前,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资助金额、资助率等指标,在全国农林类高校的排名不高。SCI论文数量虽然有所上升,但和全国其他农林类高校相比,在论文质量、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教师近十年发表的1.9万篇中文论文,呈现出正高级职称发表的人数最多,副高级职称发表的人数最少,论文被引用和在各类排行榜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比率不高。教师近十年发表CSSCI期刊中的文章,学术影响力和同行认可度比较高,超过82%的文章被同行引用。这说明,只有高质量的成果、高质量的期刊,其学术影响力和同行认可度才能高。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提升科研能力。要主动对接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对东北地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治理等开展集中科技攻关,加快提升对东北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型升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能力。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特色智库建设,努力在解决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农业领域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发出吉农声音。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发挥现有高端国际农业科教平台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和吉农故事。进一步加强科研绩效、横向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增强科研工作活力。整合科研平台,制定平台管理办法,在重大关键领域、重大技术需求、重大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打造以高端人才领衔、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青年优秀人才为支撑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四)人才队伍加快建设推进全员聘任考核,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建立优劳优酬、能上能下的有效机制,全面激发队伍活力。完善教师(科研)系列、高教管理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聘条件,发挥职称杠杆作用。大力引进学科及事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引进人才的管理考核。下大力气培养优秀人才,设立“吉农学者”人才奖励计划,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政策。帮助新进教职员工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加强业务引导,明确考核管理要求。(五)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对公用房实行分级管理、有偿使用、优化配置。制定科研用房管理办法,明确收费办法和标准,把收取的费用纳入学院办学经费,提高房屋使用效益。严格控制采购计划,继续坚持对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实施强制共享。建立健全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开放机组为基本单元的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共享网络管理中心,加强对共享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有偿、共享、高效使用。(六)行政管理提高效益探索学校岗位总量管理模式,核减机关管理岗位数量,构建“小机关、大服务”工作模式。继续完成教学、科研、教辅、思想政治教育岗人员定岗定责,优化人员结构,激发队伍活力。制定水电收费管理办法,逐步实施基层单位计量收费管理,有效节约用水用电。提高财务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实施“网报”“网签”。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面向云计算、云服务的高可用数据中心,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七)管理重心逐步下移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办学体量越来越大,内涵发展任务越来越重。学校要逐步实现由“校办院”向“院办校”的转变。明确构建“学校、学院、学院基层组织”的管理框架和治理层级。对条件成熟的学院逐步下放人、财、物管理权限,实行人员绩效工资自主分配。理顺二级学院层级,规范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根据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比重和学科建设任务等因素,把学院划分成不同类型,进行差别化目标管理和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机制。实施研究生和国际学生的二级管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要主动担当,敢于作为,狠抓落实;要以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破解难题,越是难度大的改革,越要动真碰硬,一抓到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既是学校当前事业发展的主题词,也必将成为学校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第四部分:2019年主要工作一、进一步强化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制定实施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配套方案,引领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二)全面落实发展规划全力攻坚“十三五”发展规划,着手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三) 开好“双代会”召开第七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二、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推进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本科教育持续推进大类招生培养改革,科学制定大类内分流方案,完善大类招生选课机制。深入落实卓越计划2.0,启动“创新班”选拔。大力加强专业建设,重点推进农林类等优势特色专业认证。2.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实施校院两级优秀生源培育计划,建立优秀生源基地,完善奖励机制吸引优秀生源。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修订、完善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办法,改革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启动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3.国际学生教育做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坚持以认促改、以认促建,完善培养体系建设,保障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推动留学生规模稳定增长。做好国家部委级援外培训项目,打造培训教育品牌。4.继续教育推进远程学习平台教学资源使用取得实质进展,确保完成1500人成人函授招生计划。积极拓展职业教育,力争完成5000人次培训任务。5.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服务召开第十二次团代会。结合建国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开展贯穿全年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学习筑梦”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认真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学位点)及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作。做好学位点动态调整、新一轮学科发展建设规划调整优化及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工作。强化长白山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学位负责人考核评价,力争引进师资博士后3~4名,招收国资博士后5~6人。(三)明确主攻方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申报及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培育工作,力争有所突破。争取承担建设省部级以上平台1~2个,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体制机制,力求在国家重大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需求方面实现重大科研创新和重大成果转化。争取承办2~5次有影响的国内、国际学术(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三版)会议。加快期刊协同发展,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办刊质量。(四)彰显服务理念,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主动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创新战略合作。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科技援疆等援建工作。推进吉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做好科技成果转让。充分发挥吉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作用,为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做大做强“玉木耳+吉林白鹅”“双白”项目,进一步改善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五)围绕国家战略,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引智工作,积极推进“111”计划项目实施。依托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深入推动“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丝路“1+1”科研合作等重点项目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三方共建莱索托孔子学院。力争新增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大师生赴外交流派遣力度,力争人数实现新增长。(六)深化人事改革,增强人才队伍活力做好梯队建设和实力提升亟需的优秀拔尖人才引进工作。制定本土人才队伍激励政策,做好新职称条件下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按上级政策,深化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改革,构建完善的全员聘任体系,全面落实各类人员的考核及聘任工作。(七)强化基本保障,提升整体办学效益做好开源节流。发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盘活学校资产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平稳实施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加强资产配置管理及动态监管,落实公用房改革,推进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学生公寓建设,完善水电监管平台软硬件建设,积极推进智能物流平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打造现代化校企共建基地。对温室大棚、养殖与农业生态基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全面开展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制定实施土地分配办法。加强蓝湖环境治理工作,打造“天蓝水清”环保示范基地。对高水平中外文数据库及书刊采购进行科学规划。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内外网络建设水平,推广使用学校域名电子邮箱,促进师生员工更好使用校网。强化校友工作。发挥校友总会职能,加强对各级校友组织的联系和指导。发挥教育基金会作用。建立定期走访、联谊、慰问等校院两级常态化校友工作机制,打造吉农特色校友文化。(八)持续改善民生,提升师生员工获得感继续推进学校棚户区改造工作。继续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升级改造教工餐厅。实施校园内自来水改造工程,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按照上级政策积极推进解决人事代理问题。与净月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合作渠道。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凝心聚力,以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努力奋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