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吉林农大报》

聚焦重点 内涵发展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在学校2017年秋季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期次:第9期   作者:校长 冯江   查看:42   


同志们:
2017年,是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半年多来,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扎实开展省委巡视"回头看"整改整治工作,努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下面,我代表学校就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形势及背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在迈入历史新阶段。据统计,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将从大众化阶段过渡到普及化阶段。而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同质化、培养质量不高、培养模式死板等问题,因此高校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是一场社会、政府、高校、师生、家长全员参与的改革。
国家提出了着眼长远的"双一流"战略。今年8月我省印发了《吉林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下称"双高"建设方案),标志着我省与国家"双一流"战略相对应的"双高"建设已正式启动。文件提出的系列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们指出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随着"双一流"和"双高"战略的深入实施,原有相对固定的资源分配和投入模式正在被打破。同时,随着国家和各省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实施,高校办学活力将得到充分激发和释放。可以预见,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
面对新一轮改革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做到"合理定位、突出特色、着眼内涵、扎根地方、坚持开放"。
合理定位:一是定位在区域一流,保持整体办学水平在省内高校中位居前列并不断前进;二是定位在学科突破,从争创"一流学科"做起,从一流学科到一流学科群,进而带动整体走向一流。
突出特色:一是要通过大类招生改革等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二是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理念,挖掘和凸显自己的特色。
着眼内涵:一是要全面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二是要聚焦重点,真正把精力、资源和各方面投入集中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主要工作上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扎根地方:一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特别是作为农业高校要努力成为我省农业创新发展的智库和策源地;二是要彰显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发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优良办学传统,发挥校地、校企等平台作用,在科技支农、精准扶贫、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
坚持开放:一是要充分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各类优质资源,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为我有"和"为我用"相结合,开阔办学视野、优化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层次、丰富办学内涵;二是要进一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等大的发展战略之中,在现有基础上,打造好我们的国际化教育、科研及服务平台,在有为中彰显有位。
第二部分 目前工作及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
(一)本科生人才培养
1.招生就业
今年,我校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计划招本科生4027人,录取率100%。第一批录取205人,录取率及生源质量均好于去年。第二批次, 23个外省理工类录取最低分超控制分数线20分。吉林省理工类超30分录取人数占90%以上,文史类录取最低分超分数线33分。生源质量再创新高。2017届本科毕业生3696人,截止8月9日,初次就业率89.45%,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近5年均招生的53个本科专业,仍存在有的专业一志愿录取率和平均就业率均低于学校平均值的现象,这有一定的行业、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但必须要考虑到存在招生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专业特色还不够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的问题。我们下一步将开展大类招生改革,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2.教师工作量
学校目前的教师工作量,从构成情况看,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量占76.8%;研究生导师工作量占16.8%,社会实践、科教兴农、兼职、留学生等工作量共占6.4%,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各学院情况看,学院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从职称情况看,讲师及以下职称人员比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人员人均超工作量低近200学时,分配差异较大。
从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和整体工作量上可以看出,上课教师总量不足,专业教师人员数量亟待增加;年轻教师和低职称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仍需进一步落实。我们下一步将健全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要通过大类招生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减少总学时与总学分,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双减负"。
(二)研究生培养
1.研究生招生
从招生规模看,近5年,博士研究生增长1.4倍,硕士研究生增长1.2倍。招生结构逐步优化,博士、硕士中,脱产生占80.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一志愿学生占87%。
从生源质量看,博士研究生考录比在2:1左右。生源主要来自我校及省内无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
从培养质量看,近年来,通过建立追溯指导教师等机制,切实保障了培养质量。
学校制定、修订了《研究生高水平学术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等5项管理规定,研究生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实现新突破。今年6月,研究生以本人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影响因子在3.0以上的SCI收录论文达到12篇,2名博士研究生发表SCI单篇影响因子达到5.228。
2.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源基础比较薄弱,高质量生源少。(下转3版)(上接2版)研究生待遇条件不高,生源竞争优势不明显。
二是培养模式还存在不足。本-硕-博连读机制还需健全,硕博连读培养方案有待于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特色不鲜明,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区分不明显。
三是科研产出不高、论文的质量还需进步一提升。
二、人才队伍建设
兴校强校,人才为本。上半年,学校将人才支持经费由原来的200万元提升到2000万元,旨在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一)引进高水平人才
1.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教授为双聘院士,并在学校成立了工作室。为学校及我省食品科学领域科技成果产出、学科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培养起到有力促进作用。
2.成功引进中药学学科高层次人才2名,其中柔性引进人参及中药材研究领域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英平研究员。全职引进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肖盛元副教授。这将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中药学学科建设水平。
(二)教职工队伍
1.教职工队伍数量及结构
学校目前在职人员分为事业编制、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学校集体所有制、场站全民所有制、场站集体所有制等5类,共计1934人,其中专业技术岗1327人、专任教师1013人(不含新进)。此外,学校还有423名临时用工。从结构上看,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管理人员趋于饱和,工勤人员过多,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
2.岗位核定工作
学校以探索建立岗位总量管理的现代人事制度,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教辅、工勤等岗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和工作效率为目标,以优先、重点保障教师岗位,严格控制、合理优化管理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逐步缩减工勤岗位(大幅缩减临时用工)为原则,于上学期期末正式启动了定岗定责工作。目前,学校将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部门职责,调整部门人员,确保9月底之前完成有关工作。
(三)人员招聘
上半年完成了39个岗位共计45人招聘工作。其中,博士36岗37人,硕士2岗7人,本科1岗1人(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关于人才招聘和校内转岗工作,一是要优先、重点保障专业技术岗,特别是教师岗,管理岗原则上"零增长"。二是要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原则。三是要坚持标准、宁缺毋滥,保证所聘人员来校后能发挥作用。四是原则上,今后校内职工辞职后才可以参与公开招聘,学校现有各系列人员之间无特殊情况不能打通。
三、学科建设
(一)学位授权点申报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文件要求,开展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确定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兽医学、中药学申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申报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旅游管理申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将力争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上有新的突破。
(二)"十二五"重点学科验收
今年上半年,我省开展了"十二五"重点学科验收,从重点学科总数和验收结论为优秀的学科数量看,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优势已不明显,我们在学科建设上必须牢固树立危机意识。
(三)申请的"菌类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创新引智基地"获得"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批准
该项目从2006年起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实施,今年首次面向吉林省开放,我校成为吉林省首批获得"111计划"立项批准的省属院校。
(四)ESI统计
2006年至2016年,我校参与研究发表的SCI学术论文共1588篇。自2006年以来,我校的科研活动一直呈现出逐年活跃的发展态势,其中SCI论文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15年单年论文数量283篇,为历史最高值。
衡量科研成果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分析学术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根据汤森路透公司统计的结果显示,我校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在近年来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增长趋势。从2006年至今,我校的SCI论文总被引次数达到9406次,篇均被引用次数为5.92次。
今后,我校将以学术型和原则性为核心提升学科自助穿心能力,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
(五)存在的问题
1.竞争优势不够突出,缺少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与国内一流农业院校相比,我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有的差距。2.学科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缺少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领军人物。3.学科标志性成果不多,科研支撑能力不足。尽管目前我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数量不少,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高层次的科研奖励不够多,而且分布不均衡。
4.学科国际化程度低,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不足,学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一)科研项目
上半年,学校共获立科研项目220项。其中,钱爱东教授主持的项目获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经费2071万元,这是我校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的第二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学校获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6项,子课题23项,经费共计3430.83万元;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获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立农业部"十三五"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3项,目前学校共有岗位科学家10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
(二)科研成果及奖励
上半年,组织结题验收上级各类项目34项;获得授权专利37项。以学校为第一单位发表的论文共 413 篇。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等12项,其中,园艺学院姚方杰教授作为全省高校系统唯一代表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学校荣获2017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一等奖2项(含1项协作),二等奖14项(含5项协作),三等奖2项(含1项协作),获奖总数位居省属高校首位。荣获吉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第三届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2项。
(三)科研管理
学校将全面启用科研管理系统。从今年开始,职称评审、岗位评聘、科技奖励工作中,相关科研业绩将以科研系统内的信息为准。
(四)国际科研合作
1.由我校牵头,与赞比亚大学、坦桑尼亚休伯特卡路奇纪念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东北分院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申报的"现代农业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已通过教育部的初评和专家现场考察,现已进入立项建设阶段,这是我省省属高校第一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2.今年6月,"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农业合作项目"正式启动。盖茨基金会三年共拟投入135万美元支持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当地开展玉米生产-饲料加工-本地鸡养殖-食用菌生产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相关工作。
3.我校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制定了中非科研机构"10+10"合作计划项目-中国赞比亚合作方案,方案在农业部组织的讨论会及评审会上,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项目拟于下半年正式启动。
(五)存在的问题
1.高水平科研项目不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数量还偏少。
2.标志性科研成果偏少。我们还没有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实现突破。
3.科研成果相对集中,存在"二八现象",政策引导、支撑力度不够,队伍整体活力和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4.科研结构不够均衡。如应用开发能力相对较强,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弱;传统学科的整体科研实力较强,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科研实力较弱。
五、开放办学
(一)对内战略合作
学校与临江市政府,中国农科院特产所、军事兽医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校地、校企及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协同创新新平台。
(二)留学生教育
上半年,成功获批"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共有来自42个国家的475名学生申请来校学习,共预录取29个国家的66名留学生,一带一路国家学生占40%,硕士、博士学历生60人。同时,全年将举办商务部、科技部援外培训项目3期,其中,首次在赞比亚举办境外培训班,各类短期培训生预计达70余人,学校年度留学生规模有望突破200人。
(三)中外合作办学
学校中意合作办学项目首届学生顺利毕业,52名学生中有50人获得吉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其中,14人同时获得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学士学位。13人考取国内高校硕士研究生,10人将赴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完成硕士学业,考研率达44%。
(四)教师出国进修
今年1月,学校成功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上半年,学校共有20人获批公费出国进修。
六、内部管理
(一)财务工作
今年,学校以"保民生、保重点、促发展"为原则,科学编制年度预算,重点保障人才培养、队伍和学科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和内涵建设。
根据总体发展目标,学校以重大改革项目为重点,申报2018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25项,资金额度3612万元;申报中央资金57项,资金额度20648万元。
(二)学生工作
为落实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学生部门牵头集中开展了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涉及13个部门116项规章制度,最终确定废止9项,新制定6项,合并修订51项。学校积极开展"筑魂·助梦·铸人"主题教育活动;召开了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大力加强校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三)基本建设
全面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上半年,新建校医院工程正式开工,图书馆外墙改造、人行步道及停车场改造、转基因基地迁移、五食堂维修改造、植物生产类基地增项、排水主管网改造、动物实验中心项目二标段道路及实验室装修等8项维修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加强公寓改造,启动新公寓立项建设。学校已立项新建1栋学生公寓,并将加快推进学生住宿、生活环境的全面改善。
(四)教研基地建设
完成了580万元植物生产基地的标牌、道路、沟渠、涵洞等建设工程;完成了总价553万元水产养殖基地改造项目的设计方案,同时,制定了《蓝湖环境治理方案》;动物养殖基地资源同养殖与农业生态基地进行优化整合;养殖与农业生态基地与地方政府共同组建了"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基地",完成了总价420余万元的养羊、养猪牧业小区建设工程的前期设计工作;完成了总价71万元的设施农业基地,绿化彩化建设工程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海南繁育基地前期考察选址工作,已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用地使用申请。
(五)后勤综合保障工作
对二食堂菜窖、湖心岛周边和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侧进行整体改造,铺设草坪6800㎡,对月亮门进行(下转4版)(上接3版)了维修及景观重建,开展了人工湖清淤工作。通过招标引进社会企业运营校园电瓶车,并对所有电瓶车进行了更换。取缔了通讯运营商长期占用四处楼顶建立的大型基站,保证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调整用餐时间、丰富饮食品种、增加供应量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教工食堂服务质量,受到教职员工的一致好评。
(六)巡视"回头看"整改整治工作
今年4月,省委第一巡视组对学校党委开展了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指出了学校在3个方面存在的15个突出问题,学校细化成了35个具体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学校在人事管理、资源分配、资产管理、后勤管理、审批服务等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此,学校以坚决的态度,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3个多月集中整改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
1.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制定了《教职工离岗创业、校外任职和兼职管理暂行规定》《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管理实施细则(暂行)》《教职工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任职和兼职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各二级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并开展梳理排查工作。学校将强化制度执行,彻底根治不经审批的兼职兼课问题。
2.优化审批服务程序。在确保风险防控基础上,在文件签发及用印用证、立项会签、资产管理、合同审批、经费审批等5个领域全面开展了优化审批服务程序工作。
3.加强资源资产管理。一是制定实施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明确了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的事项范围和大额度资金数额,进一步建立了"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机制。
二是将动物实验中心非实验功能单位全部迁出,清退房间及原预留房间(合计1841.25平方米)全部用于引进人才的实验室使用,一些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使用。
三是对学校现有房屋出租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完成登记造册。整体收回合同已到期的农贸市场,收回A6、A8、B4、B6、B9、B11公寓内超市租用的房间;合同未到期的幼儿园,将于明年2月合同到期后整体收回。
四是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办公室,制定实施了水电管理办法,科学调减班车路线;依法依规对现有黄标车、超标车封存,对非学校籍车辆结合债务清缴工作及时将车籍转入学校。
(七) "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召开了综治工作总结表彰会,调整优化了学校安全组织机构,逐级逐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智能门禁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车辆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开展了消防应急疏散演练等主题活动,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安全意识,扎实开展抵御渗透和舆情监控工作,加强反恐处突的防范和演练。
(八)启动70周年校庆工作
召开了校庆筹备工作会议,成立了校庆工作组织机构,初步制定了校庆总体方案,各工作组和各学院也制定了相应工作方案,开展了校庆主题和校庆标识的征集工作,学校教育基金会账户已正式启动。
第三部分 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工作思路
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坚持顶层设计是关键,管理改革是前提,做强学科是核心,重视教学是根本,提升队伍是保障,国际视野是助力,切实做到四个聚焦。
一是聚焦到高水平和有特色上来。高水平代表综合实力,有特色反映核心竞争力。第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对解决重点工作已经呈现出的问题要持续发力,下决心解决人才队伍、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项目及成果等的"高水平"问题。第二要强化特色发展,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特色化发展战略,凝练形成自身独有的学科发展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和精神文化特色。
二是聚焦到学科建设与专业改革上来。学科对应知识分类,专业对应行业分类。第一要解决学科建设的"高峰"和"高原"问题,集中资源对有希望进入ESI前1%的植物与动物学科为代表的优势学科进行投入建设,形成突破,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第二要解决专业建设的"分散"与"脱节"问题,通过大类招生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优势品牌专业建设,打造外有产业链、内有学科链的专业群。
三是聚焦到人才外引与内培上来。外引是着眼事业急需,内培是积蓄发展后劲。第一要加强紧缺人才、领军型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对学校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人才的引进。坚持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引人与引智相结合,探索更为灵活务实的引才机制。第二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大校内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增强本校人才的竞争力,保护校内人才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四是聚焦到内部治理与资源优化上来。深化内部治理,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驱力,资源优化整合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要推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制度创新,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一轮综合改革,持续做好省委巡视"回头看"整改整治工作。经过上半年的调研、论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等很多重要规章制度即将制定出台,很多重大改革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啃下这些"硬骨头"将对我们完成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要牢固树立资源意识,坚持效益导向,加强资产分类管理,强化内部成本核算,推行竞争性绩效资源配置机制,推动资产的有偿使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释放学生课堂学习空间,体现强化通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思路,组织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开展研讨,制定出台学校《大类招生实施方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思路:
一是改革模式,大类招生。
二是降低学分,释放空间。
三是打造课程,重点建设。
四是强化通识,提质增量。
五是突出实践,促进融合。
六是以生为本,灵活授课。
(二)建立可量化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出台学校《教师教学评价实施办法》,加快建立领导干部听课、评课网络平台,按照学校、学院、学生三方评价主体,分别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体系。要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特别是要把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落到实处,要让教授多开课、开基础课。同时,要强化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严格执行教学检查、信息反馈相关制度,彻底解决教师兼职上课、代替上课等各类问题,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提升。
(三)实施研究生导师队伍任职资格与招生资格双向管理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出台导师遴选资格与招生资格双向管理相关制度,完善动态考核体系,建立淘汰机制。对责任心不强、能力不够、水平不高、项目及成果不多的导师要停止其招生资格。同时,适度增聘科研院所、重点高校优秀外聘导师,科学统筹和合理配置招生资源。
(四)改革博士招生选拔制度,完善硕博连读机制
改革博士初试考核方式,在部分学科试行"申请-审核"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在职研究生比例。
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继续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制定出台《吉林农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按照科学规划、按需引进;重点倾斜、统筹兼顾;严格审批、强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的实际需求,分层次引进高水平人才。
同时,注重对校内人才的分层次培养,制定出台学校《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分"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三类对校内人才进行选拔与支持。
2.做好高端人才引进和人选推荐工作
下半年,拟引进植物保护、植物病理、生物防治、菌物学、农业信息化、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高水平人才7人。
3.出台师资博士后制度,吸引优秀博士生
制定《师资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将博士后工作与青年教师培养引进工作有机结合,吸收优秀的博士后科研人员到学科队伍中来,更好地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中的优势和作用。
四、加强基础研究,做强应用研究
(一)加强基础研究
做好学校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总结和2018年的申报工作,力争申报数量有所突破。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基金申报工作,将其作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落实上狠下功夫,争取稳步提高申报数量和质量。
(二)做强应用研究
一是各单位要抓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工作,积极参与新一轮农业科技领域项目启动申报工作。二是做好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2018年度项目申报的跟踪工作。
(三)推动成果转化
一是修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科技成果转让程序,在转化利益分配方面给予成果完成人更多的激励,提高广大科教人员科技成果转让积极性,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质量。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把握市场动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凝练科技创新方向,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成熟度。
(四)推进重点科研平台及合作交流平台建设
1.积极跟进教育部"现代农业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农业部中非科研机构"10+10"合作计划项目,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农业合作项目。
2.积极推进与赞比亚大学联合办学,积极争取与欧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较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办学项目。
3.做好国家发改委"人参质量与健康应用工程实验室"的组织申报工作。
4.与吉林省农科院、延边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深化业已建立的校企、校地、校际合作关系,大力推动双边、多边务实合作。
五、推进内部管理综合改革
(一)加快推进学校定岗定责工作
全校岗位核定工作从2017年7月开始至2018年12月结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党政机关岗位核定(2017年9月底完成); 第二阶段:工勤岗位核定(2017年12月底完成);第三阶段:学院及平台教学(含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及教辅岗位核定(2018年12月底完成)。
(二)做好职称评聘工作
1.继续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岗位总量管理和岗位结构管理相结合,坚持岗位管理与业绩条件考核相结合,坚持业绩条件考核与工作表现考查相结合,坚持系列评审与校级评聘相结合。
2.逐步探索实行分类评审制度。紧紧围绕学科发展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根据高校学科特点,服务面向,探索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等职称分类评审制度。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改革,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相应的职称评审标准,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申报相应类别的职称。实行多元化的职称评审,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各得其所",让不同特长的教师"人尽其才"。
3.提升职称评审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今年我校的职称评审,将采用科研信息化平台,参评人员将所取得的科研业绩录入信息化平台系统,进行成果登记、认定,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经审核通过的业绩成果,直接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
(三)深入落实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做好资源资产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1.制定出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合理配置动物实验中心房源及实验资源。对学校各楼宇行政、教学、科研用房进行清查摸底,合理优化整合资源。加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和使用管理,建立闲置仪器设备台账,推进共建共享,强化责任追究。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加强水电暖等资源管理,加强班车及公务用车管理。
2.持续做好房屋出租清理整顿工作,制定出台经营性用房的管理办法。3.持续做好土地资源使用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土地出租、出借审批制度,理顺土地管理使用关系,明确管理职能部门,规范审批程序,建立使用档案,加强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4.持续做好教学科研用地地上物处理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修订学校《教学、科研用地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温室、大棚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教学科研用地地上物收益管理办法》,有效避免地上物及教学科研实验材料收益流失,维护学校权益。
5.持续做好清欠工作。加快推进原联办学院抵账设备、器材、车辆、工程等资产核定工作,依法推进欠缴管理费追讨工作。
(四)加快推动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银校合作项目
建设教学、科研、学工一体化系统、网站群平台,升级改造邮件系统,落实全校师生员工每人都拥有校园邮箱,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高质量完成学校网站改版工作。
(五)认真做好70周年校庆筹备各项工作
制定完成校庆总体方案和各学院、各专项工作组子方案,召开校庆工作启动大会,发布校庆主题及校庆标识,依照时间表有序推进校庆筹备工作。
同志们,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等方面很多重要规章制度即将制定出台,很多重大改革即将进入实施阶段,这将对完成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希望大家把思想统一到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聚焦重点,内涵发展,努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