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吉林农大报》

深化综合改革 提升治理水平

在学校2017年秋季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期次:第9期   作者:校党委书记 席岫峰   查看:31   


同志们:
今年秋季干部培训班,我重点谈一下大学治理问题。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专题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表达了中央深化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改革的目标是激发办学活力。目前,学校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就是要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一、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大学治理总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大学治理。在当代中国,办大学有两句常说的话:一是要办"一流大学",二是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前者是办学质量的指向,后者是办学宗旨的指向。办学质量不仅仅是学科、专业、科研平台、人才、师资、生源、办学设施等各种资源,还要有一流的大学管理水平,用现代的通行说法,就是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办一流大学令人向往、企盼,但我们还不敢说办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的办学定位是:办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如果说"一流",是省内一流大学,或力争成为国内行业一流大学。从办学的职能定位来说, 还有两句话需要铭记:一个是办让党放心的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大学是党领导下的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既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又要巩固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另一个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吉林农大是省属大学,要时刻不能忘记服务吉林发展的战略指向,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当前研究大学治理离不开以下几方面视角的考量:
一是中国大学的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和"四个服务"办学方针;
二是现代大学的办学制度: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
三是地方大学的办学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四是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面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五是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科研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五个方面考量因素,是我们办学治校时刻不能偏离的,也不能有所缺失或不协调的。我们现在谈一所大学的治理,首先要有大的站位、政治意识、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这是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的大前提、大语境和大逻辑。大学治理的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从学理的角度讲有四种涵义:
第一,它是一种良好的办学秩序。也就是说,大学里的师生员工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现在有太多的诱惑使大学的师生浮躁趋利、难以潜心治学。所以对一所大学整体而言,当前就是"大学必须回归自身,必须重新成为大学"。用教育部长陈宝生讲的话说,就是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大学;回归本分,就是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就是培养人才;回归梦想就是报国梦、强国梦,还有强校兴校、回馈母校的情怀。就大学内部来说,有专任教师等学术人员、教辅人员、服务保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教师、教辅、服务保障和行政管理人员都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忠于职守;学生也明确自己的角色,安心求学,不再出现教学与科研、教师与教辅、一线与后勤、教师与行政不协调的情况。
第二,它是一种科学的治理状态。大学是神圣的学术殿堂,历来讲究学术创新。如果不用心在学术创新上出成果,而是专注于资源的掠夺瓜分,失去了内心的那份宁静和求知的执著,这个大学是没有希望的。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相应的物质激励是必要的,但不能单纯用市场的法则检视我们工作的价值,大学作为学术机构,有它的特殊性,要防止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不合适干涉,要为学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同时,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同样离不开行政管理。社会上没有管理的地方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去行政化"不是"去管理",关键是如何提高管理的效能,发挥好服务保障作用。
第三,它是一种和谐的治理结构。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作为学者共同体或学术共同体,意味着在大学事务上没有外人,都是共同的参与人,人人既是治理的主体,又是治理的对象。参与治理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每个人都要有主人翁的意识才行。一个人办学治校、破解难题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人人担当才有希望。人人参与不应该只是一种口号,而应该是一种行动。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愤青"现象,总是在抱怨。肯尼迪有句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套用这句话,不要总是问学校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学校做了什么!当然,"人人参与"并不等于"人人均等参与",各有各的角色职责,只要尽职尽责、身到心到、无愧无悔就好。
第四,它是一种追求的价值目标。大学的存在有着自身的利益,也是"存在者的存在",但大学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共同体,正是这种共同的理念,才使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组织而存在。大学应该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求真向善,力戒浮躁,大学要有文化氛围,讲究精神品味。虽然大学不是世外桃源,不能脱离社会,但大学校园里的人不能流于世俗、沦为平庸,要有追求卓越的愿望、超载功利的心境、成人之美的胸怀。规章制度不是万能的,高雅向上的大学文化才是一所大学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国大学正在由"管理"型向 (下转3版)(上接2版)"治理"型转变,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换句话说,当代我国大学治理的战略抉择:就是大学治理的现代化。现在,我们天天在讲要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除了高水平的学科、科研、平台、人才、办学条件,另一根支柱,就是高水平的大学治理和高雅的大学文化。那么,什么是高水平的大学治理呢?简单说,从大学外部讲,就是要协调好大学、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总的要求就是要政府对大学实行管、办、评分离,使大学能面向社会,依法独立自主办学。从大学内部讲,就是要协调大学内部的各种组织、各种工作和各种人的关系。总的要求是:要做到组织设置合理,工作运转高效,能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办好大学。外部治理结构学校要努力争取,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但决定权从根本上说不在学校。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包括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及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学制度等,及其相应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运行机制。这个制度架构是国家规定的,要落实和运行的好,归根结底取决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再好的大学章程,如果没有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学治理就是一句空话。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学理上的探讨内容很丰富,涉及到外部治理体系,内部治理结构,还有相应的治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学术界的认识也不尽一致。我个人认为,规范和抓好治理体系建设从总体上讲,重在建立"三个体系",激发"三个活力",即建立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体系、以学科科研为中心的学术创新体系、以效能质量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激发教师创新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今天,我从学校内部治理的实际工作视角,突出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立德树人,把握办学治校根本导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育人的中心环节。学校办学职能五个方面,最核心的是培养人才。如果教师只重科研不重教学,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道德上的关怀与培养,不安心教书育人,不备课或备课不投入,只讲知识,不讲方法,不了解学术前沿,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愿也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有的甚至请人代课,归根结底都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悖于职业道德。
二是强化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师生为本,倡导尊重学术、尊重学者、尊重学生,强化服务意识,实行人本管理,把全校上下的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地集中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弘扬以校为家的主人翁意识,把各项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加快创建高水平农业大学的事业上来,提高发展质量,真正实现内涵发展。
三是强化工作协同,整合大学治理整体功能。治理功能是大学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当今大学的治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动员能力、监督管理能力、培育认同能力、反馈评价能力四个方面。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明确责任体系和职能范围,克服狭隘的"领地"观念,提升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能力、大学文化的涵化能力和治理流程的反馈与监管能力,解决好目前大学内部治理中出现的权力错位、界限模糊、职责不清、监督缺位等问题。
四是强化管理效能,提升大学行政管理质量。一个组织的核心能力是管理,管理出质量,也出效益。追求效能的不断提高,是现代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是管理的生命之所在。一所成功的大学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核心,落实好工作的主体责任、牵头责任、配合责任、具体责任,加强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质量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坚决纠正庸懒散拖躲,避免重复、低效、质劣,切实做到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发展,向管理要成绩。
总之,随着高校内涵发展的深入,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重点将转向机制创新,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改善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动力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势在必行。目前国家倡导和推进的从"管办评分离"到"放管服结合",也是在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种改革的大趋势,对于一所大学的办学尤其是内部治理和办学能力的提升,已经提出非常现实的要求,对于高校的综合改革,我们要有相应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二、突出改革的问题导向,全力推进完成巡视整改整治任务
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提高大学治理水平,是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深化学校改革,就是在提高大学治理能力。所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来谈学校治理。
从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组反馈的意见,管理层面突出的问题:一是办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比如,四川农大副校长杨文钰讲的,"建议学校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和投入更多经费推动学生进入基地,走入科研。"大北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宋维平反馈时还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河北农大研究生学院院长滕桂法说,"吉林农大投入比较大,发展非常快,但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几位专家都提出资源配置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办学中的难题,值得我们反思。二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不足,管理粗放。东北师大副校长柳海民建议的,"学校的大学精神及其内涵尚需进一步普及,教学文化也需进一步构建"。三是评估组组长胡锋副校长提出的,"经费管理模式显得滞后""信息化建设存在短板"。这些意见建议还是比较客观中肯的。
今年省委巡视"回头看"时,巡视组指出的三个方面涉及到35个具体问题,有25个是涉及学校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尽管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个别需要核实说明的,但客观的讲,巡视组这次"政治体检""综合会诊"还是非常客观、精准到位的。从表面上看,是学校管理工作上的一些具体问题,深层次地反映出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的差距和不足。这种管理上的缺陷、缺失、缺位现状,与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目标定位是极不适应的。中央巡视组给省委提出的高校系统存在的以及省委巡视组给我们提出的有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力,也影响学校的整体治理水平。全面精准、不折不扣地落实巡视整改任务,中央和省委的态度是坚决而明确的,学校党委向省委也是立了"军令状"的,全校上下务必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扎实抓好巡视整改任务的完成。这既是上面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大机遇,也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大动力。
提高大学治理水平不能停留在讨论上,而要切实体现在我们办学治校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到解决整改整治的具体问题上。放假前,学校党委班子按照省委要求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就落实好巡视整改任务进行了认真对标,反思剖析,认领责任。今天借这次培训班的机会,也向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几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高度重视巡视整改意见,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领会巡视"回头看"成果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和提高办学治校水平的重大意义;二是要突出问题导向,深刻认识抓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现实考验,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全力以赴抓好巡视整改落实工作;三是强化责任担当,明确角色职责,落实好指导和督促巡视整改的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一岗双责"的责任和监督责任,压紧压实整改工作的组织推进责任,确保按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整改任务,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良好育人环境;四是要把握政治机遇,以落实巡视整改为有利契机,积极化解改革、发展和管理中积淀的难题,努力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五是抓好工作结合。要把抓好巡视整改落实工作与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深入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治理水平、推进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学校巡视整改整治领导小组要有计划地进行调度,加强工作督导。
三、深入推进学校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治校的科学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调研时强调指出,"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并指明了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贯穿始终,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正迅速展开,既有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治理改革,更有高校内部的改革,既有结构布局问题,更有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可以说,这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也将是中国大学的又一次"大浪淘沙"。能否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好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办学质量,也影响我们的生存和竞争力。
目前,国家高等教育"放管服"的意见已印发,学校要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从完善治理结构方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都是国家规定的框架和体制机制。2014年以来,学校重新修订了学校章程、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今年,结合省委巡视"回头看"提出的整改意见,又制定出台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关键在于如何执行好。去年,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整改意见。在人事薪酬分配上,2015年,学校率先在全省高校兑现了绩效工资,但还需要细化完善这个方案。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实施了青年拔尖人才扶持计划,还修改了人才引进办法。按照"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党代会报告,学校还将陆续启动人才激励政策。结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还系统修订了有关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特别是中发31号文件的出台,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出台了学生、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四个文件。这些举措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制度保障,下一步我们要认真执行落实好。
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实施,特别是这次落实省委巡视"回头看"提出的整改整治工作,还有日常管理运行中出现的现象,也暴露出我们内部管理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有些机构职能设置不科学、界限模糊、职责不清、落实缺位,导致学校的组织协调能力弱化。由于机构职能设置不甚科学,人才资源配置也没有相应的规定,有的机构疲于应付,有的人浮于事,工作任务苦乐不均。工作执行落实中的督查缺失、监管能力不强、反馈能力弱化等问题,长期以来也比较突出。还有资产资源的管理缺位,浪费、流失比较严重,资源配置程序缺失,争资源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包括学科申报争资源的问题。学校人事管理包袱重,供养的人头多,运行成本高,财务压力大。这些问题省委巡视组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整改、整治的明确要求,应该说,指出的问题是客观的,也非常及时到位。学校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期,这些瓶颈问题都需要改革来解决。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系统工程。从总体上讲,应该着眼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办学目标,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要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与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以改革师资人事制度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性突破口,以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改革学科建设机制与优化科学研究管理体系为龙头,以改革资源管理模式为支撑,以改革行政后勤服务体系与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为保障,努力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学校改革,提高治理水平,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侧重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解决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好"三性"问题,也就是思想上的"惰性"、工作上"惯性"、监管上的"弹性"。我们不论做什么工作,俗语讲的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上懒惰,没有相应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工作准备,总是被动应付,肯定干不好工作,更不用说改革。还有工作上顺其自然、靠"惯性"办事的问题。学校管理要讲"规矩",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但按"规矩"办事,不是按"惯性"干事,(下转4版)(上接3版)关键是解决问题,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有些明显影响工作,影响事业发展的习惯,有的同志受原有办学模式影响,不愿改或不敢去改,这里有认识问题,更有不敢担当、不敢碰硬等问题。还有,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工作监管上的宽松软问题,也就是我讲的监管上"弹性"问题,有些管理上的政策规定、制度规范是刚性的,是没有空间可回旋的,我们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招标程序、廉洁规定等方面,尤其是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等方面,更是不可有任何含糊,稍有闪失,都可能会后患无穷。所以,作为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不仅要"精明"有头脑,更要"精细"有底线。强化管理意识,管理工作要树立三种导向: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益导向。这一强化需求导向,就是要有服务意识,服务人才培养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来考虑问题。强调问题导向,就是要聚焦教育管理和学校办学的瓶颈制约和群众的意见期待,破解难题,寻找推动改革的办法。强化效益导向,就是管理要计成本,算小帐,更要算大帐。要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质量与效益相统一、需求与实际相统一,坚决克服浪费现象。
二是人事管理问题。目前,学校正在启动实施重新核定机构职能和编制职数的改革,这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改革举措。要立足解决现有问题,有针对性推进改革,提高学校治理水平,激发办学活力。这其中有几个问题要把握好。一是要实行人员总量控制。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按照省编办核定的事业编制数和省人社厅核定的编制使用数,全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类型特点、学生规模、工作职能等,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教辅机构、工勤岗位设置方案,细化理顺工作职能,优化岗位设置,明确职责界限,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使工作职能和任务与干部职数、人员编制数相协调,切实解决苦乐不均的问题。二是要改进用人机制。在人员总量控制内,科学制定用人计划,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有计划、有选择地公开招聘各类人才,包括采取考察方式直接招聘学校紧缺的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无论是培养人才还引进人才,相应的管理考核要跟上。是人才,有动力,也要有压力,要出成果。要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由学校根据教师能力和业绩,进行科学评价,按岗聘用。三是要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逐步完善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等直接挂钩。还有个问题,老师编制的人不少,实施承担一线教学的人却不是编制的数,学校教学是根本,教学科研又相融,要研究探索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制度,区别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等不同岗位,以岗位职责任务为核心实行目标管理,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不同的支持模式,形成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岗位明确、职责清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三是加强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问题。学校资源配置主要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配置。从近年来学校管理的实际来看,目前财政资金的项目编报很多是以学院、平台或有关专家个人名目申请编报的,并没有从学校层面、学院层面或学科发展层面来考虑论证,项目设计平时没有积累,报前没有充分论证,"争资源"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项目编报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脱解现象。要研究建立资源管理的科学决策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构建高效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服务保障水平。财务预算管理,各类项目编报,应该从学校事业发展战略层面来考虑,增强前瞻性、战略性、有序性、实效性,应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团队、科研平台、基础建设、后勤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编制财政资金项目,以学校战略层面考量、公共利益考量优先的原则,先学校、再学院、再学科,加大资源配置的统筹力度,加强归口管理,切实改变部门各自为政、无序争资源的局面。在院级资源配置的层面上,必须打破"山头"界限与学科建设经费、科研用房视为教授私人资源的情形,建立学院资源统一规划、合理配置、院内共享,包括全校共享的管理制度。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突出特色和优势,要有定力,不盲目跟风、模仿,要选准学科专业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构筑学科高峰,冲刺"单项冠军"。各个相应的职能部门,对于分管领域工作发展要有超前意识,通盘考虑,不能下面报什么,简单做一下汇总,排个序,报上去就交差。学校争取到的每一批项目资金都不容易,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项目预算执行的问题,既要坚持走程序,讲质量,也要保障执行时间。
四是超前谋划大类招生改革的管理问题。目前,全国110所211学校中半数开展大类招生。农业院校中,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均已开展大类招生,吉林省有近10所院校开展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利于学校教学改革,强化"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有利于高考录取改革,平衡专业间生源差距。目前20多个省(市)已经开展了"专业在前、学校在后"高考录取方式,有利于学生报考志愿,防止报考盲目性;有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办学资源的合理共享,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大类招生给我们办学的人才培养,包括学生管理都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有超前意识,及早谋划。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工作处等部门要认真研究有关工作。
五是应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问题。任何组织和单位,只要有管理,就存在管理的风险,都有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考验。上个学期学校重新梳理修订了各项安全稳定管理的领导机构和职责,尤其是具体的牵头责任部门,要切实发挥好牵头的职责作用,相应的配合部门单位也要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农大办学历史较长,积淀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管理的难事也相对比较多,又比较特殊,很棘手。但我们不能躲避,只能客观面对,积极应对,尽力而为。矛盾和问题虽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精诚所至,难事总是会逐渐减少,学校发展才会更好地轻装前进。校园的安全稳定是办学治校的底线,现在又值十九召开在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政治任务,也是紧要的大事。全校上下尤其是党员干部务必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做好相应的工作。
同志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我们这一代农大人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历史的责任。孔子有句名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全面提高吉林农大的大学治理水平而努力奋斗,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建设进程,以优异的工作业绩